作者:Katter,来源于大话硬件
在设计DC-DC电路时,经常会考虑它的效率,90%还是在80%的效率对于一个消费电子设备的续航来说,存在非常大的区别。
有时候在看某芯片的规格书,器件标称的效率能达到92%。但是自己按照同样的输入、输出电压、负载电流来设计电路,然后测试效率,为什么测试的结果只有85%,87%,就是达不到90%以上呢?
实际上DC-DC的效率测试,不仅仅和芯片有关,与我们的测试方法,电感和电容的选择,芯片的工作模式也有关系。
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电感的5大损耗,关于测试方法,芯片工作模式,在后续的文章中会有分享。本篇文章的框架如下:
1. 趋肤效应
在分析电感的损耗之前需要了解两个高频的效应——趋肤效应,邻近效应。
趋肤效应:交变电流通过导线时,电流在导线横截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,导体表面的电流密度大于中心的密度,且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,这种趋势越明显,该现象称为趋肤效应(skin effiect),趋肤效应也称集肤效应。
如果流向导体的电流的频率升高,电流就会只流过导体的表面,表面部分的电流密度增大,电阻值增加。我们将这种效应叫做趋肤效应,也叫做表皮效应。
产生趋肤效应的本质原因是电流和磁场的相关关系,用下面的图来表示:
对一根流过电流为I的导线,在导线的垂直平面形成交变磁场,交变磁场在导体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,感应电动势在导体内部形成涡流电流,涡流在导体内部与电流的变化趋势相反,阻碍电流的变化,涡流的变化在导体表面与电流的变化趋势相同。
在导体内部,等效电阻变大,而导体表面等效电阻变小,因此电流更趋向于在导体表面流动,但相比电流在整个截面积为S的导线上流动,在表面流动意味着导线的电阻增大了。
2. 邻近效应
邻近效应:多根导线邻近时,每个绕组形成的磁场感应涡流,高频时会集中于导体内的电流邻近的导线相邻接的狭小区域而流过,邻近部分的电流密度增大,电阻值增加。我们将这种效应叫做邻近效应。
如下图所示,两个同方向的导线流通相同方向的电流,在两个导线相邻的位置电流的大小为电流I减去涡流,而在远离的一边,电流为I加上涡流。
上面的两相邻导体电流同相流动时电流的分布,如果两个导体的电流是反向的流动,导体的之间线缆的流动如下所示:
当回流导体靠近时,两根导线的场向量将相加。在两导体相邻之间,磁场方向相同而加强;两导线之外侧,磁场相反而抵销,磁场很弱,或为零。在导体内部,由两导体外侧向内逐渐加强,到达导体的内表面时磁场最强。
3. 铁损 铜损
在电感中主要有4个损耗,铜损,铁损,涡流损耗,磁滞损耗。
铜损:电流流向导线时的电阻成分引起的损耗称为铜损。
对于一个电感来说,本身就只有两部分,线圈和磁芯,其中线圈为铜损,磁芯为铁损。磁束通过磁芯时磁芯内产生的损耗(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)称为铁损。因此,铁损都是有磁芯产生的。
4. 涡流损耗
涡流损耗:因电磁感应而变化的磁场会在导体的磁芯中产生涡状的电流。产生此电流的能量会因磁芯材料的电阻而被转换成热并成为损耗。我们将这种损耗叫做涡流损耗。
5. 磁滞损耗
磁滞损耗:如果是磁芯内的磁场变化或者反转,就会伴随磁滞(磁芯材料的BH图中所示的磁滞回线)而返回原先的状态。为了此磁滞的运动而消耗的能量会作为热损耗掉。我们将这种损耗叫做磁滞损耗,磁滞损耗与磁滞回线的面积成正比。
根据前面的分析,磁芯在磁场中会被磁化,磁化的过程会使内部的磁畴发现方向的偏转,在偏转的时候,与外磁场方向相差不大的磁畴发生了‘弹性’转动,这就是说当外磁场去掉时,磁畴仍能恢复原来的方向;而还有一部分磁畴要克服磁畴壁之间存在摩擦,发生刚性转动,即当外磁场去除时,磁畴仍保持磁化方向。
因此磁化时,送到磁场的能量包含两部分:前者转为势能,即去掉外磁化电流时,磁场能量可以返回电路;而后者变为克服摩擦使磁芯发热消耗掉,这就是磁滞损耗。根基磁滞曲线可知,当磁滞曲线的面积越大时,需要克服摩擦摩擦发生刚性转动需要的能量越多。